一、总体概况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专业硕士点依托“农业工程”广东省攀峰学科进行建设,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导向,“农工管、软硬新、学研产”三结合,培养服务三农的农业高级技术人才,为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本学位点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校内导师51人,其中正高级40人,副高级26人;校外导师34人,其中正高级21人,副高级1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9人,已形成了一支高学历、高素质、跨学科的教师科研队伍。
2020年,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农业硕士毕业28人,就业25人,继续深造3人。
二、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进一步推进“三全育人”理念与“德智体美劳”育人目标、培养路径体系相融合,不断强化学生党建核心引领作用,注重新生入党启蒙教育、发挥先进标兵的先锋作用、加强学生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开展多种形式校园文化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日常管理,逐渐形成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全方位培养模式。
一是大力加强研究生思政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导师—班主任—辅导员”三级思政工作力量,发挥好三者之间的协同合力,充分发挥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作用,提升思政育人水平。2020年思政队伍1人获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广东省辅导员年度人物;1人获广东省学生工作“红棉奖”。
二是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通过抓顶层设计、抓带头示范、抓教研交流、抓评价改革,提升课程育人效果,目前已实现课程思政改革全面覆盖。
三是着力构建五维培育体系,立足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以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中心,通过三下乡、服务乡村振兴、创新创业、联合培养等实践活动,提升社会实践育人成效。
四是坚决守好意识形态阵地,旗帜鲜明开展纪律教育与管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提升学生思想觉悟。
五是全面优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把支部建在团队上,组建“南方农业机械与装备关键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生党支部”,提升组织育人质量。
2020年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学位点共有党员25名,占学科总人数23%,申请入党人数较2019年增长近两倍。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2020年度在课程建设上进一步推进将硕士生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设计,积极响应社会行业发展需求。随着课程建设的不断完善,促进了实践与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的紧密结合,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显著提升。
在导师选拔培训中,继续夯实“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爱岗敬业”的选拔培训标准,不断强化“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
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进一步完善师德师风教育体系,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融入教师管理各环节。通过贯彻执行奖优罚劣制度、优秀教师奖励制度、法治教育等一系列举措,尊师重教氛围逐渐形成。
研究生学业成果突出。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学位点20人获学业奖学金一等奖,占学科总人数18.5%。学生应用性成果丰硕。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
2020年度继续在人才培养的“严进严管严出”三个环节上下功夫。首先在源头上自觉择优汰劣,把有潜力做研究的学生招进来;二是严格过程质量监督考核,在过程中自动分流淘汰。三是在开题报告制度、论文答辩审核、论文内审机制上严把出口关。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不断“强化导师树人能力建设”,持续增强导师育人责任意识。提升导师导学水平和指导科研的能力,使导师主动面向国内外学术前沿,聚焦核心技术创新,自觉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人才。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在学科自我评估中,认识到学科建设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客观地说,“抓学科约等于抓科研,抓专业约等于抓教学”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应反思评估如何推动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论文抽检中发现主要问题有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工作量或实例单薄、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论文质量和创新能力。
六、改进措施
1.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积极适应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及社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为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2.不断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把关招生源头、抓住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评阅和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将全过程管理落到实处。
3.强化导师树人能力。逐步解决研究生导师队伍中还存在育人意识不强、学术水平不够、学习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4.完善管理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导师评价机制和学生评价机制。